读书分享小记
昨天想着正经点申请“好读书”奖学金,核对了一下申请资格和评选条件,觉得自己胜算不大,不过反倒是激发了我的一点想法,关于分享自己读书的想法。灵光一闪,何不拉个微信群分享呢?怀揣着可能没什么人来的预期,边整理书单的同时边录音频,就当自己复习一下都看了点什么吧。
录完音频自己听了两遍,觉得哎呀,虽然内容不怎么样,声音还是很好听的嘛~哈哈哈!于是悄无声息的制作了群二维码,于晚上7点发在三个地方:公众号、朋友圈以及刘艳君(我姐)的朋友圈,八点准时分享。
半个小时分享一百本书?可能吗?当然不可能。重点不是在半小时之内获取一百本书的知识,大家有的是自己的时间读书,而是给大家分享一下“哎,你看同龄人或者同专业的人平时都读什么书?”或者是“这个人看起来读很多书的样子,看看到底是不是真读了很多书。”以及其他我没想到的理由(你来说)。
分享的内容简单总结如下(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):
1、为什么要读书?
获取信息是人的基本需求,朋友圈、微博、与人交流八卦等等都是获取信息的渠道,读书是其中一种,更系统,对人要求高:专心、理解力,个人觉得回报也高。通过读书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迁移应用到各个领域。反正都要获取信息,何不规划一下,就像好好想想吃什么一样?
2、读什么书?
我个人来讲,主要两点:①消遣:占据一半以上(惭愧捂脸),可以从书单上文学作品占据很大一部分看出来。我姐说这结构不合理,今年会调整一下比例(想法总是好的… …)。②提升理解力:对自己、对周围环境、对专业认识等。
以我的专业举例:研一刚入科时特别迷茫,我们主要学习的精神分裂症、双相、抑郁,我本科见习打了酱油,只去了精神科两天。专业课当然要上,但是无论哪国教材,都挺枯燥,看起来费劲死了。
某天在《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》的某章参考文献里看到一本书--An Unquiet Mind,我就去搜索了一下,中文翻译版是《我与躁郁症共处的三十年》,是一本双相患者的自传,作者是一名精神病学家,于是就找来看。顺带着搜索了精分、抑郁的自传系列,读了个遍。提升了我对这三大疾病感性层面上的理解,我觉得没有比自传更能让你了解精神疾病的全貌的了。
3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力
这个问题我姐有一天专门和我讨论了一下,因为我看书虽然快,但是肤浅,这一点再分享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(捂脸),确实体会到自己的肤浅了。阅读重要的不是速度,而是理解力。理解力到了,速度自然就上来了。理解力和很多因素相关,我能想到的有个人的经历、思考的模式、生活及工作的环境等等,另外我觉得阅读量也是影响理解力的,阅读相同主题的书多了,对同一主题的书籍理解起来自然更顺畅一些。
4、读书的工具
分享了一下我读书的工具:手机(微信读书,近两周我成功邀请了40位朋友,涨了好多书币变富婆)、kindle(睡前阅读半小时,这半年读的是哈利波特英文版1-2)、纸质书(超出当前理解力的书或者是技能型的)、iPad(扫描版书籍)。
5、怎么找电子书
以前写过:如何寻找电子书
6、读书和分享
我和艳君会定期讨论各自正在读的书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启发,交流的过程也很爽。有时候没有互通消息,一交流发现各自读的书是一样的或者是一方刚读过不久。这个书单里,有十多本和艳君深入交流过(聊一两个小时),比如《亲爱的安德烈》《背叛》《小狗钱钱》《富爸爸穷爸爸》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《论死亡与濒临死亡》《沟通的艺术》《社会性动物》等。
艳君最近在看《写给无神论者》,刚好是我半年前看过的,当时觉得宗教什么的不懂,就想着找找“无神论”的书有没有,直接在微盘里搜“无神论”,结果发现这本书,作者还是我比较熟悉的德波顿小哥,看过他好多书,就特别惊喜。所以,和亲近的人分享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(本科的时候,有一天我和我姐聊了一晚,她把聊天内容整理了一番,又添了一些思考,发在她博客里,被某杂志看中,刊登了之后还得了500稿费,到现在我还惦记着她没分我一半稿费钱。艳君看到此文请给我打赏~)
最后,关于昨天的分享一点感受:
从发出广告到开始分享,只一个小时,渠道也有限,得亏我姐影响力远超我,来了70个人。超出了我的预期,我预期能来20个我就觉得我好厉害了~毕竟突发奇想,有人和你一起玩,70个人能坐满一个小教室了,特别感谢。虽说提前录了音频,我还是有点紧张,因为怕大家觉得什么玩意儿,对不起大家的时间。分享的音频33分钟,讨论了半个小时,到晚上九点差不多就消停了。我姐说能打个7分吧,我觉得自己要上天了,哈哈哈。
附上昨天分享的书单和部分记录:
这场分享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。谢谢参与的朋友们~肯定会有下次的哈哈~
PS:有兴趣的可以听音频,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。